半岛体彩官方下载
产品中心
半岛体彩·近百岁枕流公寓外观已更新80后的她却用口述史让老建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枕木机
产品简介

  建于1930年的枕流公寓素有“海上名楼”之称,曾拥有当时上海滩最的硬件配置,住户名流云集。在80后口述史工作者赵令宾看来,历史建筑的保护,外观的修复与精神内涵的挖掘是并重的。她选择了口述史的挖掘方式,带领团队走进枕流公寓,并在近期完成了一场“百年公寓中的家国春秋——‘枕流之声’口述史项目分享会”。

  “枕流公寓不仅是为居民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也是不同时期社会综合状态的写照,更是目睹这些居民与家庭投身上海近现代发展的见证者。”赵令宾告诉晨报记者,包括枕流公寓在内,她为沪上不少历史建筑做过口述史记录,不仅记录了受访者的心声,也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提供了更为生动的依据。要想读懂上海,先要读懂老建筑

  枕流公寓,英文名Brookside Apartment,是位于静安区华山路699号—731号的一幢折衷主义风格公寓大楼,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资料记载,这里原是英资泰兴银行大班1900年建造的花园住宅,不久便被李鸿章家族购去,业主是李鸿章的第三子李经迈。

  关于它,文献上这样写到:“枕流公寓1930年由美资哈沙德洋行设计,翻建成地上7层的公寓大楼,建筑面积7970平方米,占地面积3944平方米,其中花园面积有2500平方米。”

  从事历史建筑活化保护工作十多年,赵令宾和同事们常常要去查找建筑的相关资料。翻的多了,她甚至能把固定格式总结出来。“一般就是,这栋房子建于哪一年,什么建筑风格,设计师是谁,建筑面积是多少,里面有哪些功能区块,曾作何用,现为何种状态。” 这些信息,显然不足以满足她对一栋建筑的好奇。

  “历史建筑本身是人物活动的一个空间,那么,人跟建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就很值得挖掘。”这是促使她开展口述史工作的缘由。“书上的历史记载一般比较宏观,偏向于‘帝王将相史’。比如提到枕流公寓,便要说李鸿章家族。事实上,一栋建筑的特殊意义和保留价值,与生活在里面的人物特性密不可分。”

  因此,她认为,如果要了解住户曾经的生活往事,展现他们的日常状态,就需要有人面对面和他们进行访谈,将他们的讲述记录下来。”

  都说百年历史看上海。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活的记忆”,要读懂上海,就不能错过那些老建筑。根据修改后的《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全市已有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397条风貌保护道路(街巷)、250处风貌保护街坊、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

  当专家学者、修房工匠们忙于修复一幢幢可阅读、可追忆的历史建筑时,赵令宾发起组建了候车式文化工作室,用口述史的方式助力保护珍贵的历史遗存。

  她曾在香港工作,参与了香港青年旅舍协会对香港二级历史建筑美荷楼的发展和保育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口述史经验。“美荷楼是香港的第一代公共房屋,1954年落成,将近七十年历史,当时被列入了香港的历史建筑保育活化的伙伴计划。”赵令宾的感受是,“在香港这样的年轻城市,超过五十年的楼就可以算历史建筑了。但在上海,百岁左右的历史建筑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内容更为丰富。”走进枕流公寓,启动“枕流之声”口述史项目,正是基于这样的初心。

  “一套普普通通的房子,如果与一位思想深邃、情感深沉、经历丰富的历史人物相关联,与其背后的一个家庭故事相呼应,那么,House就能真正衍变成Home,承载深厚的人文价值,永远矗立于历史长廊之中。”这是媒体人曹可凡写给枕流公寓的话。

  翻开枕流公寓的住户名单,徐铸成、朱端钧、周而复、叶以群、沈柔坚、周璇、孙道临、王文娟、乔奇、傅全香、范瑞娟、余红仙……都是参与书写当代文化史的名流大家。

  “枕流之声”口述史采集始于2020年年底。许多名人,本人已不在世,但通过家属的讲述,往事栩栩如生。“比如沈柔坚先生,他是一位著名版画家,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去世了。我们采访了他家里的三代人,‘枕流之声’第一期访问了他的遗孀王慕兰老人,还有他们的女儿沈黎。今年的‘枕流之声’第二期访问了他们的外孙女洪唯深。祖孙三代用不一样的视角回忆这栋楼的故事,也穿插了与时代交错的个人经历。”赵令宾说。

  面对耄耋之年的老人,口述史访问是一场与时间赛跑、抢救记忆的历程。访问王慕兰老人时,老人已近九旬,坦陈了身为画家妻子的心路历程。

  “我印象很深的是,王老师说,结婚以后,沈柔坚一直很忙,很少有空像恋爱时那样陪伴妻子。作为妻子的她当然有心理落差,但她有着知识分子的坚韧、果断、直爽。她说只要能够照顾好沈柔坚,把家庭扶持好了,也就是在为人民服务了。”这种高尚的情怀打动了赵令宾,“很多时候,我们从媒体上了解的是名人本人,但口述史访问给了我更多元的角度,让我看到了名人背后的家庭故事。”

  女儿沈黎曾是复旦大学英语系教授,她对枕流公寓的回忆又有不同。“她说小时候,爸爸在家里搞创作,会要求沈黎和弟弟沈钢保持安静。家里书多,特别是连环画,姐弟俩就常在家看书画画。不过小孩子天性喜欢出去玩,出了家门,她就到各家串门,她说每进到一户人家,就有极大的新鲜感冲击着她。因为每一家的装饰、气氛都是不一样的,这些文化人、知识分子都有自己独到的审美。”

  “枕流之声”的第二期与第一期相隔三年。“中间有一些老人走了,来不及和他们再进行一场访谈了。今年,我们把一些已经搬出去的老居民又请回来,在电梯间、走廊等公共空间里唤醒他们的回忆。”赵令宾告诉记者,这也促成了她与洪唯深的相遇。

  “洪唯深正好回老房子来,要搭电梯,看到我们,就问她能不能也来讲讲。我们当然很欢迎。后来,她在自己的房间里完成了访谈。洪唯深是80后,她还记得小时候在楼下花园怎么玩,在电梯间和走廊跟伙伴玩什么游戏,有些游戏还是自己发明的。现在虽然房子老了,但大家对枕流公寓的情怀是不变的。她结婚时,还把先生带到这里来拍婚纱照。”

  “这里是我出生、成长、成家的地方,以后可能也是我叶落归根的地方。” 洪唯深向枕流公寓深情表白。

  正如此次社区微更新为枕流公寓带来的意外之喜——重新找到了被视作“枕流之源”的百年老井,“枕流之声”的口述史访问也有了丰厚的收获:共访问了21个家庭,近30位居民和工作人员,年纪跨度60岁。拍摄了2500分钟视频素材,找到了包括建筑影像和老照片在内的1000多张图片,整理了46万字的文字稿。通过分析居民口述和旧时平面图,团队还采用建筑建模手段,还原了1930年代枕流公寓的建筑特征。

  资料里,花甲之年的住户们回忆起童年往事,依然充满了“天真无邪”和“岁月静好”。比如,在花园里玩老鹰捉小鸡,躺在草坪上看云卷云舒。又比如,循着走廊的地砖玩“跳房子”,端着小板凳到别人家门口写作业,甚至偷偷组队到地下室探险。他们还做过一个共同的梦——希望能有一座电梯,横向穿行在华山路699号和731号之间。

  社区微更新的如期完成,让老居民回忆中的后花园重现眼前,且有了新的生命力。居民沿着绿道散步,累了就在路边座椅上歇一歇。花园里的议事角延续楼组圆桌会议的传统,让居民都能围坐一堂,聊聊“枕流公寓的那些事”。这些,都是通过改变外部环境来保护历史建筑的方式。

  即将出版的新书《枕流之声》凝结了口述史访问中的珍贵回忆,由曹可凡作序《枕流忆往》,向读者展示这栋百年公寓的精神内涵,提炼出了“家国”对于个人的意义。这是赵令宾心目中保护历史建筑的另一种方式。

  城市里,值得保留和更新的老建筑并不局限于公寓住宅,也可能是一座公园,一片厂区。讲述往事的人也未必非得是社会名流,普通人的回忆同样有价值。不久前,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和平公园实践案例展上,把和平公园当作“从小到老的玩伴”的上海爷叔高毅志,给赵令宾讲起了和平公园的旧貌和变迁。面对面的讲述令人印象深刻,赵令宾几乎能把爷叔描绘的童年画面整个复述出来。

  而在聆听上飞厂(上海飞机制造厂)高级工程师的讲述时,赵令宾仿佛浏览了徐汇滨江的前世今生,令她心生感慨:“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徐汇滨江也是同理。”

  用口述史记录历史建筑的故事,不仅弥补了现存文献记录的不足和档案的空缺,也让建筑充盈着人文情怀,为城市发展和建筑保护留下了鲜活资料。赵令宾感言:“历史建筑在较常的时间跨度里,于同一空间内上演了很多不同的剧目,增加了建筑的人文厚度。对于这栋建筑、这个街区乃至整座城市来说,最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精神。比如,住在枕流公寓的知识分子、文艺界人士,他们可能有一种精神共性,对事业执着追求,对家庭充满关怀。‘枕流’之名出自《世说新语》,希望人们尽心做自己该做的事,达成一番成就。枕流公寓住户的精神共性也恰恰如此,成为这栋建筑独特的闪光点。”

相关新闻